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运行管理 > 管理制度

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基因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一、总则
1.编制目的
       根据学校相关文件的指示精神,为保障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持正常的科研、教学工作秩序,有效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低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特编制本应急预案。
2.编制依据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中山大学文件:关于编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中大医科【2007】10号); 
     《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 13690-92);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844-85);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管理制度汇编》。
3.突发事件的界定与分级
       本实验室在日常运作期间,主要的突发事件是指:实验室消防事故;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同位素污染事故。 
       根据事故类别、性质及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将突发性事故分为三级: 
       (1)特大事故:①实验室内的烘箱、电热炉等设备失灵,电源线短路,化学药品有机溶剂发生大量泄漏等引起燃烧和爆炸,火场规模较大、难以控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②化学药品有机溶剂发生大量泄漏造成3人以上化学品中毒事故,伤害程度较重;③同位素P32等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辐射严重超标,扩散面积100平方米以上,造成伤害程度较重。
       (2)重大事故:①实验室内的烘箱、电热炉等设备失灵,电源线短路,化学药品有机溶剂发生大量泄漏引起燃烧和爆炸,造成人员轻伤和财产轻度损失;②化学药品有机溶剂发生大量泄漏造成1-3人化学品中毒事故,伤害程度较重;③同位素P32等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辐射剂量明显超标,扩散面积25-100平方米,引起一定程度的人员辐射伤害。
       (3)一般性事故:①实验室内的烘箱失灵、电源线短路,电热炉,化学药品有机溶剂发生泄漏引起大量浓烟,预计达不到爆炸和大面积燃烧,本单位内有能力处理;②化学药品有机溶剂发生泄漏,偶发化学品中毒事故,伤者程度较轻,并得到及时救治;③同位素P32等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辐射剂量超标,扩散面积25平方米以下,本单位有能力作善后处理。 
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在本实验室日常运作期间,发生涉及以上的突发性意外事故,对实验室内人员、财产安全构成威胁的情形。
5.工作原则 
       (1)落实责任,明确分工。本实验室有关人员在学校、学院的领导下,根据本预案的分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在责任范围内做好突发性意外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2)快速反应,高效运作。意外事故发生后,相关人员应根据本预案的精神,各就各位,紧密配合,在最短的时间内实施高效率的救援;
       (3)预防为主,消除隐患。在实验室日常运作过程中,应急机构应根据本预案所拟定的应急实施细则和应急预警的要义做好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控制,力争将意外事故隐患消灭在初始状态中。

二、应急组织与联系方式
       实验室成立生物安全领导小组,组长屈良鹄教授,副组长庄诗美教授,组员:陈月琴教授、贺竹梅副教授、刘建忠教授、黎玉河老师,秘书:黄巧娟老师。突发性意外事故发生后即以此建制成立应急指挥小组,负责现场救援工作。若事故发生时正、副组长均不在位,则按以上人员顺序担任临时指挥,全权负责应急救援工作。在第一时间要报警,并向学院和学校有关部门与负责人报告事故情况,争取援助。
       火警报警电话:119。救治伤员电话:120。屈良鹄教授电话84112399(办);庄诗美教授电话84112164(办);室办公室电话:84112391;学院领导电话:84113054;学校保卫处电话:84111799、84111234。

三、应急救援的具体实施
1.实验室消防事故 
       (1)火灾发生时,当事人或在场人员即拨打有关电话报警和联系有关主管部门与负责人员(电话如上),简要报告事故地点、类别和状况。
       (2)自行灭火。在等待消防队伍到来期间,可据不同的起火原因,使用对应的灭火器材或采取如隔离法、冷却法、窒息法等方法迅速扑灭火源。
       (3)迅速疏散转移人员。①由于火灾产生烟气,能见度差,现场指挥人员应保持镇静,稳定人们情绪,维护好现场秩序,做到有序疏散转移,防止因惊慌造成人员挤压、踩伤;②利用现场有利条件,快速疏散。有条件的可用湿毛巾堵住嘴鼻、用湿毯子披围在身上从烟火中冲出去;③楼房着火时疏散应按照消防指示灯指示的路线,尽快从安全通道或架设的消防梯安全撤出,切忌使用电梯或跳楼的方式。④火势较大无法逃生时,可躲到阳台、平台或选择火势、烟雾难以蔓延的房间,如厕所等,关闭房门,用湿毛巾堵塞门缝防止烟火进入,并用水浇湿房门及各种可燃物,以阻止或减缓火势和烟雾的蔓延。⑤火灾时,一旦身体衣物着火,应尽快将衣服抛掉,切忌奔跑,以免使火越烧越旺,还会把火种带到其他场所。如果有水源,即用水浇洒全身,或用湿毯子等熄灭火焰,也可就地倒下打滚,把身上的火焰压灭。
       (4)尽可能抢救和疏散物资:火场上的物资疏散,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防止火势蔓延和扩大。 
       (5)如有伤者,要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或及时送医院救治。如学生受伤,要及时通知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
2.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
       (1)实验室内发生化学品泄漏事故时,当事人或在场人员即拨打有关电话报警和联系有关主管部门与负责人员(电话如上),简要报告事故地点、类别和状况;
       (2)及时组织现场人员迅速撤离,同时设置警戒区,对泄漏区域进行隔离,严格控制人员进入;
       (3)控制危险化学品泄漏的扩散,在事故发生区域内严禁火种,严禁开关电闸和使用手机等;
       (4)进入事故现场抢险救灾人员需佩戴必要的防护用品,视化学品的性质、泄漏量大小及现场情况,分别采取相应的处理手段。如发生小量液体化学品泄漏时,可迅速用不同的物质和方法进行处理,防止泄漏物发生更大的反应,造成更大的危害。
       (5)如有伤者,要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或及时送医院救治。如学生受伤,要及时通知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
3.同位素污染事故
       (1)当实验室内发生同位素污染事故时,当事人或在场人员即拨打有关电话报警和联系有关主管部门与负责人员(电话如上),简要报告事故地点、类别和状况。 
       (2)立即撤离有关工作人员,同时设置警戒区,封锁现场,严格控制其他人员进入。切断一切可能扩大污染范围的环节,迅速开展检测,严防对食物、水源及其它设备的污染。
       (3)对可能受放射性污染或者放射损伤的人员,立即采取暂时隔离和应急救援措施。在采取有效个人安全防护措施的情况下,组织专家人员确定放射性同位素种类、活度、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
       (4)实施医学救治及其它处理措施,以防止放射性污染给人们造成伤害。为防止污染的扩大,将组织专业人员对污染区域及相关人员进行洗消去污,必要时请求上级部门提供专家予以支援。
       (5)如有伤者,要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或及时送医院救治。如学生受伤,要及时通知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

四 善后处理工作 
1.做好事故现场的清查工作。在事故应急救援终止后,必须组织有关部门人员对事故经过、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相关情况进行清查记录,注意保护好相关数据资料以供上级部门审查处理。
2.做好事故现场的清理工作。事故现场调查完成后,即清理打扫事故现场地面的杂物,用无渗漏容器装载有关固体消解剂、吸收了泄漏物或放射性物质的沙土等,并进行妥善处理。
3.属于放射性同位素污染的现场要设护栏和张贴封锁告示。在达到安全指标以后,方由指定人员进行解封。
4.对损坏的设备、设施进行维修,尽快恢复正常的运作状态。
5.做好事故处理和整改工作。必须坚持原则、分清事故责任,属于责任事故的要按有关按规定予以处理。要召开事故现场分析会,组织相关人员认真总结经验与教训,加强落实整改措施。

五、应急保障
1.保证消防应急设备处于良好的待命工作状态。消防应急设备是用于事故初始状态控制的重要保障,为此消防应急设备必须有专人负责管理,做到定点放置,定时检查更新,确保消防设备随手可拿,拿来可用。
2.注重应急宣传。平时注重组织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学生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常识的学习,增强人们的危机防备意识,提高应急基本知识和技能。
3.注重平时演练。意外事故的特点是发生突然、扩散迅速,往往会引起人们的慌乱,处理不当又容易引起二次灾害。因此,平时要注重演练,让大家做到“三知”(知消防设备放置地点,知如何使用消防设备,知撤离路线)。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才会有条不紊。
4.常备通用的救护器材与药品。为了应付突然而来的事故,在实验室或工作室应储备一些救护器材与药品如:尼龙绳、手电筒、毛巾、药棉、纱布、胶布、止血贴、生理盐水、解毒剂等。
5.争取社会支援。校内有医院,有校警、保安员等保卫警戒力量,市区内有消防队。在发生意外事故时,必须尽快争取他们的救援。

六、附则
       本应急预案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二零一二年四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