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陈邵峰校友专访——博物馆中成长起来的自然与人文之美
人物简介
陈邵峰,中山大学生物学系动物学专业1984级校友,现任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广州市科普基地联盟副理事长,中国博协文创产品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博协展览交流专委会常务委员。辗转的童年,不一样的志趣
由于父辈支援大西北建设的一腔报国热情,陈邵峰并非出生在父亲的籍贯地广东,而是出生在郑州,成长在兰州。当初,父母执意要回到广东生下他,他却提前在从大西北回广东的路上呱呱坠地了。与现在大多数的青年不同,陈邵峰没有能够像他们那样平淡简单地在父母的家乡出生、成长,而是辗转波折。机缘巧合的是,多年之后,他又重新考回位于广东的中山大学。
陈邵峰笑道,“也许是这样像大迁徙般的成长道路,注定了我以后是从事带有国家视野的工作”。
其实,早在高中时,陈邵峰就展现出对生物、对世界浓厚的兴趣。回忆起当年高中参加的生物兴趣小组,他制作标本的经历还记忆犹新。当初高中的应试教育虽然也有不小的负担,学业也很紧张,但学生都有些课外的时间能够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陈邵峰参加的是当时筹划得最好的生物小组。他回忆,他一有空就会到学校周围采集植物制作标本,日积月累下来,他把当地所有常见的植物都采集了下来。并且为了保持标本的原来的颜色和形状,他日复一日、不厌其烦地换纸、压制标本。标本制作好之后,借着他所就读的附中与西北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关系,他跟随着很多植物学方面的院士、专家查着植物志进行鉴定和认种,收获颇丰。
此外,他还自己独立完成了动物内脏标本的制作。说到他当年制作的猪肺的血管标本,陈邵峰侃侃而谈,他先用水将血管内的血液一遍一遍地冲洗干净;再用丙酮将破乒乓球(赛璐珞)溶解,再加入红色和蓝色的颜料,分别对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进行染色,然后当两种颜料分别注入动静脉之后,就可以分别显示不同的血管,并且凝固之后能够清晰地展现出动静脉的交织;最后用一定浓度的硫酸浸泡,使肺泡融化,再冲洗干净。陈邵峰高中时所做的动物和植物标本一直都保存在母校以供师弟师妹学习使用。也是从这时候开始,陈邵峰开始对生物慢慢感到有兴趣。
但他也提到,对什么东西感兴趣其实都是机缘巧合,他加入生物小组是因为这个小组恰好在当时是办的最好的,如果当时无线电小组办得好,他加入的也许就是无线电小组了。虽然会有各种各样的选择,但更重要的是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与兴趣,这样,无论最终的选择是什么,内心都会有一个原动力,不停地敦促自己前行。
人才的培养,贵在差异贵在德
进入中山大学以后,让陈邵峰印象最深刻的是其相对自由的选课制度、宽松的学习环境,以及活泼的校园氛围和综合性大学的优势。
陈邵峰谈到,大学里老师、辅导员的影响是比较综合的,并不局限于老师只影响学生的学习,而辅导员只影响学生的生活。例如,他在大学第一次了解到如何将知识投入于应用:教授在生物楼开设金钱龟养殖培训班,为缺少专业知识的农民传授技术。这让陈邵峰意识到,研究和应用并不是分开的,而是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使技术推动经济发展。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需要具有各门类的知识的人才。而本科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培养学生学习、生活、将来工作的能力,但这些都是在一个大前提之下的: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好人。”
他感慨,大学生要树立的一种价值观就是:向善才能获得成功,使用各种欺诈、伤害他人而获得的利益都不能称之为成功。社会应当是一个良性竞争的社会。道德的培育实在是尤为重要。
对于我校“十二字”人才培养目标,即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陈邵峰的看法是:首先要把人培养成愿意为社会做贡献的人,但由于个人的能力本身是有差异的,更重要的是学生文明气质,承认差异的培养,发挥各个人的长处便足矣。
由于人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追求,学校应常常反思课程设置,了解一下现在的学生喜欢、需要怎样的课程。大学的一个任务就是培养一个人的素养,使得学生走出去给其他人一种受过高等教育的感觉。如何谈吐、聆听他人说话,有时候比专业知识更加重要,因为一个被人接纳、欣赏的人,才有更多的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
人文学科,汲取不同的营养
即使所读的专业是理科,陈邵峰对文科也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据他所述,当时中大的跨专业选课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了解自己专业以外的知识,更加全面地发展、培养自身。
“哲学的美学”、“西方音乐史”和“基督教与西方宗教史”是对陈邵峰影响最为深厚的选修课。在大学时,这些文科类的课程是他思想的启蒙,他觉得这些课打开了他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大门。到博物馆工作以后,这些课程又持续影响着他对“美”以及世界的看法。
譬如,他在上“哲学的美学”时,老师让他们探讨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反而觉得越难越回答这个问题了。但这也不断地让他去思考:审美从哪里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审美?从生物学角度来说,是因为颜色、形状通过眼睛刺激到视网膜,最后通过神经传导形成一种美的体悟。但人们却无法通过这样的原理做出一个实体的美的事物。这种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的想法促使他产生了新的思维火花。
直到如今,他仍走在探索“什么是美”的道路上,譬如,在策展时,他会思考与文化对接的颜色是什么,如江南之地遍布白墙灰瓦,那么如果是江南文化的展览使用灰白两色作为主色调,观众就会更容易找到共鸣。
选修人文学科,是因为他心中总是秉持这样的观念:人要学会听不同的声音,才会对自己对世界上所发生的事形成一些中肯、不偏激的看法。否则,很容易只言片语导向一条歧途。
确实,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不仅是君王的统治的真理,更是做人的道理。当人学会聆听不同声音的时候,他就有了更加辽阔的视界。漫漫人生路中参悟的道理,终将沉淀为内心的一种踏实的力量,遇难越发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