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学林探路贵涉远 无人跡处有奇观

发布人:内容管理员

image-20240112231725-1

校友简介

         胡玉佳,教授,博士生导师。19426月出生于广东中山,1961年入读中山大学生物系植物学专业,1966年本科毕业1968年至197710月分别在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和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粤西试验站工作,197710月调回中山大学生物系工作。1978年至1984年在中山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成为我国首批博士学位获得者。此后一直留校任教,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199511月至20001月任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20004月至200111月任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现已退休。

         第一次去胡老师家,因为对蒲园区不太熟悉,我们兜兜转转,好不容易才找到曾宪梓楼,所以对于约定时间,有点小迟到。路上一直很忐忑,觉得迟到了,很不好意思,让老师久等了。可到胡老师家楼下时,胡老师的夫人李老师,早已在楼下等着我们,一直问我们,累不累,有没有吃早餐……,然后热情地把我们迎进了门。初见胡老师时,他老人家已经给我们沏好了茶,热情地邀请我们入座,同时,李老师也忙着给我们摆点心。面对如此亲切的两位老师,我们一下子放松下来。我们的采访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进行……

一次相遇,便是一生

          胡老师与中大的第一次相遇,是在1961年高中毕业后。胡老师坦言,其实当时自己报考的第一志愿是中大物理系,但最终被录取到生物物理专业。生物系当时设4个专业:生物物理、生物化学、植物学以及动物学专业,学制为五年。入学一年,又遇到专业调整,生物系只保留动物学和植物学两个专业。胡老师被分配到植物学专业。从此,一生与植物学结缘!

         当问及当时实验室的情况时,胡老师说,当时的实验条件还算可以,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基础设备都齐全。而他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岭南大学留下的精美绝伦的显微镜玻片和精度极高的显微镜。说到生活上的事情,当时生物系和外语系的男生住在西区的学生宿舍;女生比较少,全校仅有西区宿舍和广寒宫两座女生宿舍,学生生活井井有条,每天6点起床,做早操,吃早餐……

        本科毕业后,顺应当时时代的大潮流,胡老师被分配到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197412月调到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粤西试验站工作。1977年调回中山大学生物系工作。1978年全国恢复研究生招生,胡老师选择攻读张宏达教授的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又继续攻读了张教授的博士研究生。也是在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胡老师确定了植物生态学这个研究方向,并以海南岛热带雨林为研究对象,开展长期的研究工作。

         谈话间,胡老师对我们讲起他在海南岛霸王岭做样地调查时的一个惊心动魄的真实故事。有一次,胡老师和他的同伴,进到霸王岭高山密林里,天黑了都不知道!当时已经没有车下山了,只有一辆满载伐木的汽车路过。由于没有座位,他们两人只能直接趴在伐木上。山路崎岖,夜色又黑,司机的一个急刹车,差点把他们抛下悬崖,惊险万分。而不管当时野外条件有多艰苦,胡老师始终如一做了大量的样地调查,收集了大量的原始数据,于是才有了中国第一本专门研究热带雨林的著作——《海南岛热带雨林》。本来,在此基础上,胡老师打算再写另一部著作——《中国热带雨林》。提纲拟好了,材料收集了,可是胡老师服从学校任命到珠海校区任管委会主任后,再也无暇写作。谈及此事,胡老师笑称,多了一位特首,少了一部《中国热带雨林》!。博士毕业以后至今,胡老师一直为中大生科院奉献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可以说,胡老师与中大的缘分是,一次相遇,便是一生。

image-20240112231725-2

                             胡玉佳教授的博士毕业论文封面

恩师之情,终身难忘

         与胡老师的交流之间,胡老师多次提到对他影响最大的几位恩师。聊到对胡老师以后的教学生涯影响颇大的老师,他说,印象最深的当属江静波教授和李毓茂教授,这两位老师都极具人格魅力。江教授上课幽默风趣,同时又具有一派绅士风度,扇不离手,学识渊博,全程脱稿,娓娓道来;而李教授的植物解剖学课,能循循诱导,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十分亲切,特别是他独具精湛的徒手切片技术更令学生叹为观止。胡老师说,这两位恩师对他以后的上课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也是全程脱稿,声情并茂,引经据典,循循诱导。当时的学生们都说,上胡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甚至有其他学院的学生上完胡老师的课后,动情地说,上完胡老师的课,圆了我的生物梦

          谈到胡老师硕博期间的导师——被誉为茶科分类学泰斗的张宏达教授,胡老师说,张教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自己获新知。而张教授身上所具备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秀品质,也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生科人。

         胡老师说,蒲蛰龙院士对他的影响也很大。在《海南岛热带雨林》即将出版时,由于缺少资金,出版遇到了问题,蒲蛰龙院士惜才爱才,从中帮忙,加上胡老师找到了省高教局和高教出版社的领导帮忙,最终才使得这本书顺利出版,为后来者深入研究海南岛和中国热带森林植被拓通了道路,也为全世界生态学家研究比较世界北缘的热带雨林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材料。而在胡老师任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时,蒲蛰龙院士更是建议胡老师将《组织胚胎学》作为基础学科

image-20240112231725-3

                            张宏达先生给胡老师的毕业册题字

桃李天下,寄语中大

         在一开始去胡老师家时,在上电梯的过程中,胡老师的夫人李老师就和我们说:你们别紧张,我们家经常有学生来的,有时候,一些研究生,本科生节假日不回家,就常来我们这边聚一聚的。可见胡老师夫妇深受学生爱戴,为人亲切,桃李满天下。交流的最后,胡老师谈到了对生物系精神的理解,他说,生物系的人都应该具有一个优良传统:基础扎实,涉猎面广。而对于中大生物系的后来者,胡老师对我们提出了几点期望:学林探路贵涉远,无人跡处有奇观。要坚持所学,持之以恒,久久为之;大学生要抬起头来读书,抬起头来看世界;做人要拿得起,放得下,要有担当;要有人道主义,你可以不舍己为人,但绝不能损人利己。整个采访过程,我们都受益颇多。

        采访结束时,胡老师夫妇热情地送我们出门,招呼我们有空常来玩,如果假期不回家,欢迎来家做客……,使我们感到非常亲切。

image-20240112231725-4

                              胡玉佳教授伉俪与队员合照

后记:

         通过这次校友寻访活动,让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老一辈生科人具备的优秀品质,以及他们走过的那一段艰苦卓越的时代,即使外界条件艰苦,但他们对科学的探索与执着,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让我这个生科后来者,感到敬佩不已,看到了榜样的力量。

(蒋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