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一心为人
校友简介
黄治河老师,于1973年就读中山大学昆虫学专业,毕业于1977年。毕业后担任蒲蛰龙先生的科研助手,从事昆虫分类学的相关研究。后从事行政工作,并于2001年6月至2008年6月任职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现负责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相关工作。
黄老师正接受队员们的采访
初眼识得黄治河老师,与笔者印象中的实为不同,老师的精气神很好,或许这与老师不停地在工作、奉献自身有关。所谓户枢不蠹,流水不腐。闲置会有一种可怕的破坏力,人也是如此,只有专心致志地工作,攻克困难,才会使自己有足够的精神,黄治河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如此勤奋的一位老师,必定会有一些别有韵味的故事。
机遇既来,缘定中大
1966年,黄治河老师首次进入中大,但他并不是来做学问的,而是当时的身份使然——红卫兵。1966年开始的文革是全国之痛,但也促进了老师与中大的第一次见面。而这才是缘分的开始。在1973年,黄老师被推荐入学。原本应该在海南师专和湛江医学院中二选一,黄老师选的是湛江医学院,没想到最后来的竟然是一张中山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也因此与中大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时候的中大人十分朴素,大家路不拾遗,房屋没有防盗窗,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隔阂,大家可以在食堂打饭时跳窗进入,也可以痛快畅聊,互相了解每个人的情况,没有人因为自己的经历而受到歧视,更多的是大家一致的团结,共同在大学里努力进取,实现抱负。那时候有的优秀传统,现在也依旧存在,譬如师兄师姐照顾新生入学,大家坦诚相待,虽然条件艰苦,却也算苦中有乐。
谈到以前的学习,黄老师表示那时期的理论知识可能不似现在这么扎实,但是当时的开门办学却是一个极大的特点。开门办学,即学习范围不局限于学校内部,鼓励走向社会的其他地方进行学习。那时候可能刚在学校的课室里学完序言,大家就一起去外面实践,一同吃住,一同被蚊虫叮咬,到现在黄老师依旧觉得记忆深刻。
“天道酬勤”从来都是在人间的一条正确法则。老师指出,虽然当时的大学学业不像现在这么繁重,但若是能够自己把握,规划得好的话,也能够十分的充实,最后得以大用。老师给我们讲了王珣章校长(曾任中山大学校长)的例子。王珣章校长是黄老师当年的同班同学,在大学期间自学高等数学和物理,竟然能够在那时将医用示波器改装成黑白电视,此事被流传为一段佳话。而最终也证明,上天总是会眷顾那些用功的人,后来的他们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铭记师恩,砥砺德行
从黄治河老师的话语中,总能感受到他对蒲蛰龙先生的感激之情。蒲蛰龙先生作为一个时代的学术巨匠,除了在学术方面的成就外,也为后世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而黄治河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1973年黄老师进入中山大学学习,当时是三年半学制,黄老师于1977年12月毕业,后跟随蒲蛰龙先生做科研助手,从事昆虫分类学研究,深受蒲蛰龙先生的影响。
黄老师给我们讲了许多蒲蛰龙恩师的故事。当时蒲先生夫妇去到劳动一线和自己的学生一同吃住,生活条件艰苦,但夫妇俩没有任何怨言,并将学生们当做子女一样看待,具有非常高尚的师德,给学生们留下非常好的印象,也教会了他们如何做人。蒲先生也有非常高的学术道德,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现有成就而投身功利,而是依旧踏踏实实地做学问,为中大整体建设着想——为了发展地质学而放弃自己昆虫所的地方,给地质学建楼;蒲先生作为南中国生物防治之父,并没有因为他人先申报研究成果而追究,而是觉得大家都是在为中国国家办事;蒲先生也具有非常好的创新思想,首先自己创立了生物防治方面的研究内容,其次还将昆虫学发展为昆虫生态学、昆虫病理学、数学生态等,为年轻人发展提供机会。当年的专家在对学科进行评价时给了极低评价,认为蒲先生的做法很荒谬,然而在十年之后,这位专家自己却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可见蒲先生的眼光十分长远。
黄老师之所以会记得这么多事情,正是因为他内心满怀感激之情,深受蒲先生的大义影响,一直坚持做一个正直有为的人。“好的老师给我们留下好的印象,那我们就将老师好的这种作风带入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去。”而王珣章也是蒲蛰龙教授的得意弟子之一,如今已是省领导,中山大学生科院如今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老一辈学者的教导。用黄老师的话来说,就是他们的老师教导他们成才,而如今,是他们自己以身作则,在影响着我们新一代的学生,让我们感受中大人的精神,中大人的能力。
默默奉献,见证历史
黄老师在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奉献了自己的大半生,见证了生科院和中山大学的发展。以前生科院的药学和海洋生物学,现在都已独立成院,为中山大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等等,也是中大生科为中大建设做出贡献。而我们中大生科院的成长,可以从那几栋充满历史韵味的楼(生物楼,曾宪梓南北两院,马文辉堂,贺丹青堂)中看出。我们从黄老师的口中得知:1991年曾宪梓北院落成,1993年曾宪梓南院建成;马文辉堂随之落成,成为生科院的标本馆,也称生物博物馆;之后还有贺丹青堂的加入,拓展了生科院的实验室。我们还了解了相关的建设历史背景以及各位捐赠人士,老师对这些有心的社会人士表示了极大的感谢。
确实如此,无论是不是中大的校友,这些崇尚学术的人,都为生科院,为我们中山大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当我们有能力的时候,我们要回馈社会,回馈知识所带给我们的一切,而像黄老师这样的殷勤工作者,正在用不停地工作,来回报这个社会。
厚积于生科,功成于珠海
珠海高校的缺乏以及中大寻找发展空间的需求,促成了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建成。我们只知珠海校区的美丽,却鲜知道其建立初期的极大困难。正是黄治河老师这一批先锋者夜以继日的工作,才有了今天繁盛的珠海校区。1999年9月正式签定珠海校区的合同,在10月29日晚上一个十分重要的电话打到了黄老师的家里,电话的那头便是学校“一把手”——李延保书记。谈话内容就是将黄老师这个生科院行政副院长任命为珠海校区筹备办主任。在担心自己不能胜任时,黄老师像老一辈共产党员那样,说出了一句朴实却又令人敬佩的话:“我是共产党员,坚决服从组织安排。”11月1日筹备办事处才成立,而次年9月就开学,偌大一个珠海校区竟是在一年不到的时间内建成,可谓奇迹。九男一女的筹备办,白天得在各地跑,晚上开会,经常奋战到凌晨两点。经过夜以继日的工作,珠海校区得以如期开学,教育部也谓之为奇迹。奇迹的发生,背后有黄老师等人的默默付出。黄老师的身体也因此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至今也必须在半夜后才能够入眠,可谓呕心沥血。但今日看来,我们可以感受到黄老师的自豪,对其也是十分敬佩,很庆幸中大有这么一批令人敬佩的工作者。
闲聊之时,黄老师还跟我们讲了一件耐人寻味的趣事:珠海校区的学生回迁广州之时,五千多学生经大巴回广州,学校用了许多的车。在马路上行驶时,浩浩荡荡的车队被美国的卫星看到,美国还以为是中国调防!可见当时回迁的规模之大!
最后,黄老师还寄语于我们年轻人——中国梦,梦成于道,梦成于能,梦成于干,梦成于德。确实,方向道路、能力才干、实干兴邦、以德服人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都缺一不可,我们需要修身养性,好好地修炼自己,不负黄老师对我们年轻人的期望。黄老师教给我们的,不仅有踏踏实实地努力,还有把握住属于我们自己的机会;同时,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为社会服务,回报社会,这样才能不负黄治河老师、不负生科院、不负中大、不负国家。
黄老师与采访队员合影留念
---------------------------
采访:卢梓晴、蒋雪飞、刘旻、刘彦韬、刘佳锋
编辑:卢梓晴,佚明人、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