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丨唐华欣校友:8年捐款恒不懈 40年前补助恩
唐华欣
连续八年 每月捐赠
唐华欣,中山大学生物系校友,1979年进入中山大学生化专业就读,1983年毕业。从2011年起,唐华欣坚持每个月对母校进行捐赠。是什么原因让他坚持了上百次持续不断的捐赠,我们采访了唐华欣校友,了解他与母校背后的故事。

八年长流 涓涓细水念恩情
Q&A
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的捐赠?
对捐赠金额和捐赠周期有怎样的考虑?
2011年9月,我在香港参加一个朋友女儿的毕业典礼,知道我的一位亲戚每个月在坚持给自己的母校进行捐款,虽然每笔金额并不高,但是每个月都在做,这件事让我受到启发。
回想79年刚恢复高考,我考进中大,学校给经济困难的我每月12元的生活费。因为获得这个补助才让我这个贫困生得以安心学业顺利毕业,才能有以后的生活。受亲戚的启发,才突然醒悟自己也可以效仿,用一种长期的小额捐赠来表达我对母校的感恩之情。
曾在校友总会的网站见到捐款者提到“仲明助学金”,也从媒体处知道了著名的“道义契约”,即契约里面没有经济责任、没有惩处条款、没有时间限制的契约。这是一种只靠道义监督履行的契约,仅仅依靠个人的诚信承诺。“仲明助学金”受助者签署的就是这样的“道义契约”。作为助学金合同,这样的条款看上去实在不够严谨,既没有明确助学金需要归还的时间,也没有准确的返还资金数目要求和其他明确的执行方案,合同中对于受助人的返款要求仅写着“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这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仲明助学金”设立人杨国强作为生意人,对于普通合同并不陌生,因此我相信他这样做是有意而为,他更看重的不是一纸契约,而是受助者的感恩之心,是受助者的自我道德约束力。
学校当年给我的困难补助,是完全无条件的,连“道义契约”都没有!通过回馈母校而回馈社会,是我应该做的,也是我自己的一个自愿的行动。我从2011年底开始给母校捐赠,现在基本按每天12元的标准,一个月捐一次。金额不多,但这是自己的一份心意,我对自己承诺:有生之年我都要做下去,让定期回馈成为一种习惯,把感恩作为日常的一种心态。
常思不忘 母校栽培记在心
Q&A
您对小额捐赠的理解是怎样的?
有的同学说中大不缺钱,不差你那一点捐赠,觉得给母校要捐就要等自己能力大了,有捐大钱的能力时行动。我也曾经这样想,所以虽心怀感恩但一直没有用行动表达。直到受启发后才我意识到:感恩,不一定非要等到有钱才去做,其实现在就可以做,随时都可以做。毕竟大部分校友不能像名人一样一次性捐上几百万、甚至上亿,但是只要有心,总可以去行动。至于捐助多少,那是看个人的情况,不要勉强,超出自己的能力。给母校捐赠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不用在乎金额大小,不要因为自己的力量小就不做了,贵在自己的心意和坚持!我能走到今天,和中大对我四年的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我觉得自己应该为母校做一点事,并且付出行动也是对自己的一个安慰。其实,捐赠也会让我从金钱中摆脱出来,支配金钱而不是金钱支配自己,做财富的主人而不是奴隶,这对我本身也是一种收获。
聚沙成塔 集体捐赠传情谊
Q&A
我们了解到,您和同学们对母校进行了一些集体捐赠,例如“曾淑云奖学金”项目,能聊聊这件事吗?
我的很多同学都有回馈母校的心意,但是有时候会觉得也不是什么大钱,母校会不会不需要?后来大家觉得凭自己的能力表达感恩就好,通过同学们的积极参与,我们79级生化同学进行了集体自愿捐赠,每个人捐多少全凭心意,目前捐款设定用于奖学金。
曾淑云是我当时的老师,也是系主任。她对学生非常严格,所以我们对她记忆尤深。学生时期我对这种严格非常不理解,甚至有点讨厌她。但在我们毕业最后一刻,她讲了一句话,我记住了,她说:“从我这里出去的学生,不会再被人家骂。”她严格要求我,是让我以后不再让人家骂。后来我走上工作岗位,生活中我可能会凌乱,但只要进入实验室,我就跟变了个人似的,进入一种非常严谨的工作状态,这就是大学时期曾老师对我训练的结果,让我在毕业后的工作中收获很大。当年不能理解的东西,现在回过头发现这是很宝贵的一份经历。所以我们很感恩她,也想要纪念她这种精神,我相信她在天之灵知道我这一善举,一定也会感到高兴,因此就对这个项目进行了捐赠。
不负光阴 乐观积极且前行
Q&A
在大学读书期间收获的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
大学四年是人生最宝贵的四年。书本里的知识在以后的生活中可能会被遗忘或用不到,有点“无用”的感觉,真正用上的不多且由于在学校里只是略略提及,在实际工作中就显得“不够用”;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书本里的知识,而是通过在学习具体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怎么学习,离开学校没有老师以后,遇到新的问题自己该如何解决。即“学习方法”、和正确的“思维方式”、认真和坚持的品格以及动手“操作能力”,这些是大学里最重要的东西。到社会工作以后,你会发现因为当时中大对学生的要求严格,所以中大学生毕业后工作时会对自己要求更高、思维更严谨,做事情也更精密。
Q&A
现在很多在校生或者校友都有焦虑感,
您也会焦虑吗?有什么克服焦虑的方法?
我们应该都会有焦虑,但克服焦虑主要还在于改变心态。比如对于钱这个问题,我毕业时,中学的同学做个体户,已经成为万元户了,而我月薪才51.50元,不吃不喝十几年才能追得上,那时候也会很焦虑。但钱多少才够用?谁都无法告诉我们一生需要花多少钱,是追求多到永无止境还是追求到够花就好?多少才算“够”?这个需要我们把握好尺度,不要被金钱奴役。其实人生充满不确定性,没有人会对未来有十足的把握。但是我们可以选择:选择“相信”——相信我们得到的,永远足够我们用;相信的力量可以令我们有信心有毅力去坚持克服困难,并最终去走向成功。
凡事都有正反两面,所以心态很重要,如何看一件事,不同的心态会关注不同的方面。如果只看事情负面,人生肯定是灰暗的。我们要学会努力看好的一面,正如伟人前主席毛泽东讲的“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而战略就是心态,战术就是行动,从行动上防范各种不利因素。像我现在对身体的态度,接受它随着年龄会不如年轻时这一现实,但在心态上保持乐观向上和对未来的信心,同时在行动上重视锻炼身体、注意饮食和生活细节。生活中遇到任何问题,战略战术配合好就能克服焦虑感,获得生活的乐观和平衡。
但愿校友们能从中受到启发,一起来加入到这个爱心传递,感恩回报的行列,报效社会。
谢谢!
最后,师兄留下了对母校和师弟师妹的祝福~

作者
中山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
来源
中山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