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级校友刘娜:顺应变化,砥砺前行
同心圆,寓意着奋斗在五洲四海的历届校友们,在各个领域深钻博采、精益求精,奋勇开拓广阔天地;与母校同心同德、凝心聚力,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自1924年生物学系成立至今,生命科学学院已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他们在不同领域中不断求索、发光发热,许多校友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内的佼佼者。我院新启动“同心圆"栏目,希望通过记录优秀校友的故事,不仅激励广大在校师生积极进取,同时也为校友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
2005级校友刘娜
刘娜,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5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生,200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同年入职华大基因。现任华大基因副总裁,致力于推动肿瘤精准防控人人可及,推动女性远离“两癌”(乳腺癌和宫颈癌)。
她是分子生物学的女博士,是上市公司的副总裁,是女性远离“两癌”的推动者。她自信、知性而又亲切,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一直保持着淡然又温和的语气,以真诚而热情的态度对待采访。她与我谈了很多,关于她自己,关于华大,关于生物。
变·抉择转业
跨专业和读博士这两个都是我们认为有一定难度的事情,而刘娜却在硕士毕业后做出了跨专业读博的决定。拥有食品科学专业本科和硕士的教育与研究背景的她,在读博时面临两个选择:华南理工大学的食品科学学院食品专业博士和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屈良鹄教授的RNA方向的博士。刘娜说道:“我当时两个都考中了并且也都是第一名,这就面临着一个抉择。”最终为什么会选择了后者呢?其实很久之前,刘娜的心里就萌发“分子生物学”的种子。出于自身兴趣,刘娜在本科期间辅修了分子生物学,后来又受到“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的影响,她越发地对生物科学领域感到好奇。她说:“任何一个产业或领域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我希望自己能够去尝试、去亲历生物领域的发展。”于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刘娜毅然选择了中山大学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开启她新的研究方向。虽然辅修过分子生物学,但与本专业读博的学生相比,刘娜的知识储备还有比较大的差距,所以她在读博期间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上课、开题、查文献、写论文、做实验,刘娜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学习上,读博期间只回了一次家。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三年之后刘娜顺利从中山大学博士毕业。
我们大多数时候都缺乏勇往直前,去尝试新事物的勇气。我们不是被改变的阵痛呵住了双腿,而是改变前夜的纠结、踌躇。唯有立即行动,奋起直追,才能早点踏上自己的梦想之舟。
变·与时俱进
博士毕业后,刘娜并没有停下奔跑的脚步,毕业后的第二天她就开始了工作。刚刚加入华大时,刘娜在华大健康事业部担任医学项目的负责人,负责乙肝病毒的耐药基因检测。当时市场还未打开,所在的团队只有几十人,想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还需要很多努力。但也正是这个尚在发展的部门,使得刘娜拥有了许多的机会。她体验了许多的工作岗位,比如车辆调度、销售代表、取样员......她说:“没有做过的工作,无论是多么平凡的岗位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如果你能把平凡的工作做得有创新或者很优秀,那么你也是有能力的。”多样化的工作内容让刘娜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2011年初,华大决定开拓基因领域新业务,经过深思熟虑后,华大基因高层决定让基因检测与新药研发相结合。对华大而言,这是一个全新领域,能否成功是个未知数。刘娜主动转型去到生物制药领域,并自告奋勇,经过层层筛选后成为部门总监。她带领团队从零做起,不断摸索合作模式,认真对待每一个客户。最终他们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和全球Top20中的18家制药公司有了战略合作。在成为总监后,刘娜也从未止步于现状,而是不断地学习,了解新领域的各方面知识,包括产品研发和生产流程等等。2013年开始,刘娜开始接手全球实验室的运营,致力于促进华大基因产学研的发展,多年来华大在产学研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2016到2017年间,在负责全球实验室运营的同时,机缘下,刘娜开始兼职女性远离“两癌”的专项工作。2017年底,为了更加专注地开展女性远离“两癌”专项工作,刘娜正式转型负责这个全新的项目。“两癌”指的是女性的乳腺癌和宫颈癌。刘娜需要从零开始组建她的团队。为了推广女性远离“两癌”项目,让更多的人了解“两癌”防控有关知识,刘娜带领尚未成行的团队参加了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经过多轮角逐后终于荣获深圳市双创赛团队奖第一名,并把团队所得全部奖金用于整个项目的发展和拓展。
刘娜曾说自己是天生的自我驱动型人格,她总是在顺应变化,迎接挑战。在一个全新的领域不断突破自己,“干一行爱一行”,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到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最好。也许正是刘娜身上的这种品格和能力,使她能够深受领导的信任与器重,五年内成为华大科技的副总,八年成为上市主体的副总裁,十年成为上市公司的副总裁。
不变·使命与愿景
许多人会觉得华大提出的“基因科技造福人类”的使命很大,而刘娜认为:“我们会在基因科技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业发展方面三环联动。生物技术领域或者是生命科学领域,它需要有个科学发现的过程,才有可能转化为技术或者产业。第二块是技术发明,其实在九零年人类发起基因组计划的时候,就有检测密码的技术了,但还是比较传统的同位素标记的方式。所以一定要有技术发明的过程才能有高通量和性价比高的技术出现,使操作更加方便和便捷。技术成功之后才能发展到产业阶段。所以,我们的这个使命一定是从这三环联动互相促进才能够很好地发展。但是它的周期是比较长的,需要战略的耐心。
秉承“基因科技造福人类”的使命,华大一直在行动。
在基础的工具和技术积累方面,华大的工作可以用存、读、写三个字概括。存,他们有一系列的资源:建立了血尿便和珍稀动植物以及微生物的种子资源的样本库,测序和数据采集工作的基因信息库,和青岛建立的国家海洋基因库等活库。读,主要是生命数字化的工具的制造能力,华大已经可以自主国产化生产基因测序仪、远程超声等仪器。写,基因编辑与基因合成技术的积累,现在华大可以合成比较高等的真菌如酵母,他们希望未来合成更高等生物合成并将合成生物学产业化。存,主要包括“三库”:生物信息数据库(干库)、生物样本资和源库(湿库)和生物活体库(活库)。“干库”致力于存储和管理我国特有的遗传资源,实现生物资源样本的共享和利用,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湿库”则致力于存储人类健康及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数字化遗传资源,构建生物数据库及数据分析平台,实现数据存储、分析的贯穿,为后续科研及产业提供大数据源头保障;而“活库”则致力于建设数字化的生物多样性基地和生物资源库,保存和保护生物多样性资源,为人类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保障。
在应用方面,华大的工作可以用生、活、染三个字概括。他们致力于与人类疾病健康相关的生育健康、心脑血管与肿瘤防控和传染感染防控工作。2017-2020年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手段使患唐氏综合症的新生儿出生率有明显下降。
基因科技造福人类,华大人首先从自我做起,践行华大“三好”,即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刘娜介绍道:“华大已经关掉了很多电梯,提倡员工走楼梯。我们会进行台阶指数体质测评,测评结果会和绩效评价相关联,比如台阶指数没有达到3分及以上,绩效评价结果就无法达到卓越或优秀。除此之外,华大的每一位员工都有个人的基因组,每年也会有体检和体质测评数据。我们一直希望能够进行健康数据的采集与评估,实现健康促进。”
基因科技造福人类,华大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可靠性和成本的可及性。他们希望通过技术的不断更新,可以把个人的基因组测序成本降到1000元以下,让更多的人能够进行基因测序。目前,华大实现了两个创新:通过一张卡片可以让客户实现居家自取样检测和宫颈癌、遗传学乳腺癌以及卵巢癌的多癌共检;基于“互联网+自取样”的方式推动分级诊疗,90%的宫颈癌筛查工作可以在家或者社区完成,剩余的10%在基层医院确诊后,需要治疗的女性再到三甲医院接受治疗。
自从2008年加入华大,13年里刘娜一直牢记华大使命。尽管管理全球实验室的运营有利于拓宽全球视野和提高战略格局,但在2017年刘娜主动选择全职接手“两癌”项目。“当时听过一场报告,发现大部分女性关于宫颈癌和乳腺癌的防控意识并不高。身为一个女性,我觉得应当从事一些工作帮助女性真正远离“两癌”,于是我就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但是,一个新的事物出现时,人们往往没有意愿接受它。谈到推进的困难时,她说道:“我们跟一些专家走进企业和社区或者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向女性普及两癌知识,但是效率很低。一场活动覆盖几百人,与3亿的适龄女性相比简直微乎其微。并且我们发现很多女性也只是听一下,没有付出实际行动去进行检测或者注射疫苗。所以在意识上唤醒和大众引导方面要做更多的工作。”但是刘娜并没有畏缩,直到今天还在坚持推广“两癌”防控项目。谈到发展前景,刘娜坚信:“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检测必然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当问起刘娜对未来最大的愿景时,她说:“我希望能够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去传播基因健康的一些知识,成为“三好”的践行者,推动中国女性远离“两癌”。”
不变·感恩与寄语
成功的路上总会有几双手为你铺好前行的道路。她最感激的,是自己的父母。父母给予她独立自主的成长空间,自己的事情都是自己做主,包括选学校、填志愿、找工作、读硕士、考博士等等。她还要感谢教导过她的各位老师们,从小到大,刘娜一直是班干部,深受老师的信任,也因此获得了很多的机会。对于给予她跨专业读博机会的屈良鹄教授,刘娜回忆道:“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导师都愿意接受跨专业读博的学生,因为指导难度比较大。但是屈良鹄教授和实验室的其他老师和师兄师姐们给了我很大帮助,有时候我RNA总是提取不好,他们帮助我寻找原因解决问题。我想我三年就顺利毕业也离不开他们的帮助。”刘娜表示很幸运加入了华大这个大家庭,13年里她获得了许多锻炼能力的挑战与机会,这是她必须要感谢的。“这些年的合作伙伴无论在什么时候大家一起并肩奋斗,然后互相成就。”
为了让师弟师妹们获得更好的教育,刘娜表达了自己对于学院工作的三点建议。她希望学院可以多开展一些校友进学院的活动。提前了解学生感兴趣的领域和方向,邀请相应领域的校友进校做经验分享。她认为,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校友资源,让学生们提前了解到现在社会上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从而明确需要具备的能力和努力发展的方向。其次,她认为学院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项目,参与到社会项目中,提前了解社会需求。最后,她觉得学院可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类似“一人一课表”的培养模式,根据学生四年后的发展方向进行有侧重点地培养。
一路走来,刘娜接受到许多人的帮助与建议,她也希望把自己的经验与建议分享给大家。
首先提到的是学习。她认为在大学阶段要确定好自己的发展方向,然后去武装自己,学习所需要的能力。我们应该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知识是基本,应该好好掌握,作为基础储备,以利于我们未来在自己想要发展的领域能够更容易上手,为未来打下基础。同时,她表示跨专业和跨学科能力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是很重要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不同领域相结合,比如生物信息学,遗传解读等方向,它们会基于本专业的知识基础上要求拓展其他能力。”
在学习之余,刘娜也支持我们多参加一些活动、社会实践,更多地参与到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在这些活动中,我们会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包括组织、领导、管理、表达等能力,这些都是日后进入社会和工作岗位中所需要的。她透露道自己在招聘人才时往往喜欢综合性发展的人。大学不仅是培养我们学习能力的地方,也是一个小型社会的缩影,因此我们要把握机会锻炼自己。
谈到工作,刘娜向我们介绍,华大招聘员工时除了具有一定的教育背景外,更看重他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在生命科学的领域,让人类去探索的东西有很多,现在一些人遇到了挫折可能会产生畏难情绪,而我们更希望任用一些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精神,乐于迎接挑战的人才。然后在实战中锻炼他们,项目带人才,最后做出成绩。工作不同于学习,在企业工作中,永远不变的就是变化,所以顺应变化,迎接挑战的能力很重要。“做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是刘娜的座右铭,她认为遇到挑战不要畏缩,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迎接它并战胜它。
最后,她表示:“我推荐一本书叫做《人生由我》,人生的道路是我们自己去走的,人生的规划还要靠自己把握。每一段经历都是人生的财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你现在所经历的一切都可能造就以后的成功。”
跨专业读博,多次转换工作岗位和角色,实际上都是源于刘娜内心敢于迎接挑战的底气,颇为传奇的职场经历背后是她的一次次的探索尝试与努力。她说她是干一行爱一行的人,因为每一件事情都会发现自己新的价值。虽然现在事业颇有成就,但她依然不忘记自己的初心,把华大造福人类的使命放在首位,把所遇之人,所经之事,所受之惠铭记心中。变与不变在她身上和谐而统一,变化,是为了更好的追求自己的理想与目标;不变,是因为心中的光与热。
企业简介
华大基因成立于1999年,是全球领先的生命科学前沿机构。秉承“基因科技造福人类”的使命,怀抱“健康美丽,做生命时代的引领者”的愿景,华大以“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引领基因组学的创新发展,通过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分支机构,与产业链各方建立广泛的合作,将前沿的多组学科研成果应用于医学健康、资源保存、司法服务等领域。同时,为精准医疗、精准健康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实际需求提供自主可控的先进设备、技术保障和解决方案。坚持走“自我实践、民生切入、科研拓展、产业放大、人才成长”的新型发展道路,做到五环联动、循序递进,切实推动基因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基因科技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