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江河万里涛
壹 融雪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茫茫混沌之下埋藏的,
是生命原初的原初。
三月,春且醒,万物兴,皑皑白雪下涌动着生机,没有人料想到,下方潜藏着如何勃发的力量,又在未来会成为怎样汹涌的江河。
而1924年的三月,珠江江畔,木棉大盛,中山大学生物学系也在有条不紊地筹备诞生,同年9月1日,生物系正式成立,由费鸿年先生担任第一任系主任。
1924年,生物学系成立时系址所在地:国立广东大学学堂
这样一条仍在孕育的河流,将蕴藏着如何磅礴的潜力呢?
融化,汇聚,相遇,重组,江河的雏形初显,它的目标明确,方向坚定,它要向前奔涌!
1926年四月,生物系师生成立“中国南方生物学会”。这是生物学系成立的第一个学术组织。该学会组织健全,章程严谨,宗旨明确,并出版了一系列丛书,包括《细胞学》《动物生理组织学》《植物分类学大纲》《中华植物志》等。并在5月至6月与南方生物学会共同组织植物标本采集队,在广州近郊采集植物标本300多种,后陆续整理编成《广州植物志》。这是有记载的中山大学生物系采集标本的开始开创了国人在粤从事生物学研究的先河。
费鸿年先生带领中山大学生物系的五名学生和助教陈兼善(达夫)先生到广西、海南采集标本(图上左起依次为任国荣技师、邓俊民技师、黎国昌教授、费鸿年教授)
贰 清流
汩汩清流,山花衔日,鱼若空游,河流在自然中找寻与收集生命之灵。动与静之间的融汇与转换,生物与实物的交汇与和谐,那是自然的充盈,是生命的跃动,是一条河、一段时间、一段历程中,最为广阔的意义。
为自树先声,明昭世界,
吾国物产,已自行着手调查,
无烦越俎代庖,籍杜侵略计
辛树帜,农业教育家、生物学家和农史学家,曾任国立兰州大学校长
1927年,动物学系教授辛树帜协同助理任国荣及植物学系助理黄季庄、学生何君等人赴广西灵山县及十万大山采集,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到该地采集生物标本。
1928年5月至8月中旬,辛树帜教授又率领石声汉、任国荣、黄季庄、蔡国良等人组成标本采集队前往人迹罕至的广西大瑶山、大明山采集标本,采集标本共约3.4万件,收集瑶族服饰物品数十件和当地风俗习惯记录1部。此行首次采集到28只鳄蜥,于1930年由德国学者ErnstAhl鉴定为新物种,且为独科、独属、独种,对研究物种演化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这些采集到的植物标本种类繁多,填补了世界动植物标本的空白,引起全世界生物学者之特别注意,而有瑶山区(ProvinieaYaotsica)之称,作为代表南中国之特别区域,生物系的成果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和推崇。
河流经过、见证、收集、孕育万物,穿梭过的每一寸土地,都给予时光以生命,给予生命以极致。
1930年,陈焕镛创办植物学学术刊物SUNYATSUNIA(《中山专刊》),该刊是我国第一种用英文刊印的植物分类学杂志,在国内外植物学界享有盛名。
国立中山大学生物系历史上出版的国际著名植物学刊物SUNYATSENIA
1933年,时任生物学系代主任费鸿年在总理轮值纪念周上作报告指出,目前国内最为完备的生物学系有5个,分别为:清华大学生物学系、燕京大学生物学系、中央大学生物学系、厦门大学生物学系和中山大学生物学系。
通过开启采集先河、研究本国资源,与国内外开展交流,中山大学生物学系在国内外确立了学术地位。
叁 深撅
然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以深邃造就广阔,以辗转成就顺宜。因而向下的深掘,是一条河流得以宽广的必经之路,遭遇暗石和山岛,才能激起盈盈浪花。
抗日战争爆发后,广州遭日机轰炸,为了防止标本、图书和仪器毁于炮火,经申请并得到中山大学批准,师生冒着战火,奋力转移标本、图书文献和仪器设备,7年里,他们辗转全国,条件艰苦,却仍持苦斗精神,不懈学习,调研采集标本。
1938年10月-1945年10月生物学系师生迁徙地图
肆 开拓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河流翻越崇山,
终于穿梭到广袤平原,
于是向宽开拓,向前挺进。
1953年3月,生物学系廖翔华等老师筹建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农林厅水产局水产研究所成立,从此揭开了广东水产有系统的科学研究的序幕。
1959年6月29日,昆虫生态实验室建成,作为我国当时比较完备的、具有自动化控制、调节温度和光照设备的实验室,它的建成,使我校在昆虫方面的研究走上了新的道路-实验昆虫生态学的道路。
自此,积水成流,积流成河,浩浩汤汤,踔厉昂扬。多年的酝酿与积累,让河流丰富的资源哺育着人民。稻花香里,美哉丰年。
1969年秋季至冬季,蒲蛰龙教授与生物学系教育革命实践队的几位教师、学生到东莞县,与该县“五七”大学合办“害虫生物防治培训班”,为该县种有荔枝树的12个公社培训一批专门防治荔枝蝽象的科技人员。至1970年春,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象的效果被验证,使荔枝大面积增产丰收。
1973年春,蒲蛰龙教授提出“以发挥天敌效能为主的害虫综合治理”观点,为天敌的保护利用,农田环境改善、绿色食品大米开发打下了坚实基础,该研究经过12年实践后,于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而蒲蛰龙教授对松毛虫害开展研究,写就《松毛虫形态、解剖、组织及生活史的研究》,广东乃至全国首篇较为全面论述和防治松毛虫的重要文献,今日仍有重要意义。
1973年,蒲蛰龙教授和中青年教师在四会县田间考察
江河之所经,
有清荣峻茂,有良田万亩,
有万物萌发,有安居乐业。
伍 延展
长河更向宽向远绵延开拓,
流入平原延展支流。
1978年春,生物学系的5个本科专业,生物化学、动物学、植物学、动物生理学、植物遗传学的本科生入学。1979年夏,生物学系设立了3个专业:生物化学、动物学、植物学。
长风浩荡,流水漫涌,是生之不息,是生之万态。对于研究,我们如江水所至,永远追随生命的涌动。
1985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中山大学在广东省封开县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兴建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实验站,成为全国教育系统的第一个森林生态教学实验站。1987年11月,国家教委委托中山大学生物学系于1986年9月在封开县黑石顶自然保护区营建的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实验中心大楼竣工并投入使用。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图为2009级学生实习留念
在奔腾的路上,河流从未停下脚步,支流的汇入,甘霖的赠予,每一滴流水都在跃动,都在高呼。
1986年11月13日,中国高校第一家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在中山大学生物学系成立,李宝健教授任职首任中心主任。
1989年开始,在昆虫学国家重点学科和昆虫学研究所基础上,蒲蛰龙教授等筹建“生物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中山大学“五星级”单位,由教育部聘任庞义教授为首任国重室主任。
1991年3月,生物学系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陆 簇浪
洪川波潋滟,
淼淼水如天。
万里动风色,
簇浪云海间。
1991年11月10日生命科学学院建立,学校聘请曾宪梓先生为生命科学学院荣誉院长,学部委员蒲蛰龙出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1999年11月“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挂牌。2002年7月,经教育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在生命科学学院建立。
万里长河东入海,千丈涛头上摩天。
江奔腾向海,冲向更广阔的天地,滋养更多样的生命,不问尽头,浩瀚向前。
2007年08月,我院生物学被评选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017年12月,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生态学获评A+(并列第一),生物学获评A-(并列第九)。
2017年12月,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生态学获评A+(并列第一),生物学获评A-(并列第九)。
2020年1月,生物科学专业入选首批强基计划。
2020年1月生物博物馆成为国家植物标本资源库分库和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分库。
顺着时间的长河回望,
那一头是茫茫雪山巅上红日映照的光芒闪烁,
这一头是山岭之南漫漫江河奔流入海,
我们无从探至时间的尽头,
但属于我们的江海永远朝向生命和宇宙。
作者
本院
来源
本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