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自然之美,感悟万物生灵—生态学野外学术沙龙暨生态系统演化与修复党支部党日活动圆满举行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生态系统演化与修复党支部精心策划的“探寻自然之美,感悟万物生灵”生态学野外学术沙龙暨支部党日活动于2023年11月19日在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圆满举行。

       支部书记周婷副教授介绍了支部作为全省党建样板党支部,其核心工作之一就是组织教工党员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此次活动就是通过支部的党日活动,让学生加深对生态学的理解。师生把生态学课堂从教室搬到了大自然,共同呈现了兼顾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生态学学术分享,各位老师从各自多年的研究出发,真切地让同学们在“生态”中领悟“生态”这一学科多彩的魅力。活动汇聚了有志于生态学学习的2023级本科新生、各年级生态学本科生和研究生代表,生态学专任教师及带队辅导员老师。

image-20231225145912-1

活动在欢声笑语中拉开帷幕

 

       在动物生态学方面,支部党员范朋飞教授基于对动物生态学的钻研与研究为同学们分享了“顶级捕食者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以及濒危物种保护”这一课题。他多年来主要开展灵长类群体大小和婚配制度的进化、高等脊椎动物复杂信号的功能和进化、濒危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的研究。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同学们收获颇丰。

image-20231225145912-2

 

       分子生态学方面,多年来一直从事动物基因组进化生物学方面研究的张鹏教授,在比较基因组学、分子系统学、分子进化方面有较为深入的研究积累。他将分子与生态,微观与宏观完美结合,为同学们讲解了“基于环境 DNA的生物多样性调查”这一课题。现场的演示更是让同学们惊叹不已。

image-20231225145912-3

张鹏教授“基于环境 DNA的生物多样性调查”

 

       系统分类学方面,廖文波教授为同学们系统讲解并分析了“植物宏观辩识四原则”。三十多年的植物系统与分类学、区系植物地理学、植物资源调查与保护生物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使廖文波教授的分享丰富而有趣,精彩绝伦。

image-20231225145912-4

 

       植物生态学方面,支部党员刘徐兵教授主要以植物与微生物互作关系为研究对象,探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共存和多样性维持机制,为同学们讲解了“植物是如何进行亲代抚育的”。这一课题带给同学们新的思考方向,为同学们打开了植物生态的大门。

image-20231225145912-5

 

       入侵生态学方面,支部党员苏应娟教授以薇甘菊作为例子,生动地讲解了“恶性外来入侵植物的理论研究与防控”这一重大课题。她主要从事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入侵植物的种群遗传结构、分子系统发育地理、进化叶绿体基因组学和适应性种群基因组学的研究。image-20231225145912-6

 

       支部党员谢强教授给同学们生动介绍了昆虫在系统发育过程中的食性分化,他长期致力于昆虫分类学,系统发育学,生态学与微生物学研究,也为同学们强调了学科交融的重要性。

image-20231225145912-7

 

       恢复生态学方面,支部党员周婷副教授“就地论事”,以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地生态修复作为例子,讲解了城市湿地生态恢复的难点与成效。在全球最大的城央湿地公园实地体验生态修复的成效,对同学们来说无疑是首次体验,令人难以忘怀。

image-20231225145912-8

 

       在高水平的学术分享之外,张鹏教授、范朋飞教授、谢强教授和周婷副教授等还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与科研经历,鼓励刚步入大学的新生们大胆尝试,勇敢追求自己热爱的事业,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奋斗。生态学2023级博士杜向灯、保研至北大直博生的2020级本科生汪思源也分享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研究课题。

image-20231225145912-9

同学们漫步于海珠湿地

       探寻自然,体悟生灵。生科院的师生们步入生境、交流生活、学习生态;探寻学习兴趣、交流学术课题、指引学业方向。2023级本科新生收获丰富,有感而发。

 

       2021级本科生李婷婷:日光清朗,秋高气爽,在周婷老师的带领下,大家前往海珠湿地进行参观交流学习。苏应娟老师在讲起入侵种薇甘菊时滔滔不绝;范朋飞老师想通过引入水獭这一淡水生态系统的顶级捕食者来控制外来入侵种的数量;刘徐兵老师介绍的植物通过菌根之间的关系进行信息传播;周婷老师介绍海珠湿地与万亩果园的“渊源”……通过老师们的介绍不仅丰富了大家的理论知识,更是在言传身教中体会到作为党员的前辈们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保护生态环境政策响应上所做的巨大贡献。将野外实习锤炼专业本领与“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紧密结合。本次活动深入践行生态文明思想,让同学们和老师都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以实际行动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2023级本科生吴昱圻:我最初是抱着“秋游”的想法参加此次海珠湿地活动的,但此行下来,我收获的远不仅仅是“秋游”所带来的松弛感,更有廖文波等教授走一步讲一片的广博学识和无尽耐心;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学术的归属感。几位教授给我们所讲的求学经历更是让我们眼界大开,从他们谦虚的谈吐中我们看到了行动力的重要性,也看到了所付出的努力结出的丰硕果实,更看到了一个拥有梦想的人怀揣着心中那份热爱的美好。希望在以后的路上我也能多多向他们学习,继续在自己的追梦之路上越走越远!

       2023级本科生李淑琪:最大的收获是我更加坚定了我未来在生态学专业学习的方向。很感激学院的全程导师制、新生研讨课的实验室走访、以及本次的生态学术沙龙等活动,就是在这些近距离体验的过程中,我认识到宏观的野外考察正是我所期盼的。导师们都非常的平易近人、乐于教导。活动让我们真正有机会和老师们接触交流,我感受到他们对生态的热情以及对后辈的关照。老师们也曾经和我们一样遭遇过考试的失利、迷茫的青春,如果他们在困境下可以坚持自己的热爱,说明我也可以。对于我而言,这是一次很宝贵的经历,希望以后还会举办类似的活动,希望我可以永葆对生态学的热爱,希望生科院越来越好!

       2023级本科生石新月:冬日暖阳,我们师生结伴在海珠湿地公园游览,在公园中漫步之时,每每遇见一种植物,各位老师便为我们讲授生命的神奇:微甘菊的入侵历程、植物间的菌丝交流、通过粪便检测种群的丰富度、环境DNA的检测手段……每一次听讲都使我畅游在自然之中,感叹生态的魅力。午餐时,老师分享的人生经历更是让我有所感触,平日看似不起眼的积累最终却是成功的关键,坚定目标的背后一定是行动,不论是科研还是生活,都一定要有对生物的热爱,付出切实的行动,这样才可以快乐科研。

       2023级本科生吕帅兰:老师们随走随讲,随讲随走,一路上颇为有趣。范朋飞老师走到一处空旷地给我们讲起了野外观察动物的注意事项,其中提到要建立有顶级捕食者的成熟生态系统以此来抵御外来物种入侵,这段话引起了我的思索,朦朦胧胧之间我想这也许会成为我未来的学习方向也说不定。与此同时,廖文波老师在后面的一栈木桥上分享植物学知识。张鹏老师特意带来了一套获取环境DNA信息的收集设备,并请汪思源学长为我们演示了一遍操作流程,同学们都非常感兴趣,我还幸运地上手观察了现场收集的样本。老师们的分享让我意识到,热爱只是敲响了一个领域厚重的大门,而努力与思考才是打开这扇大门的钥匙。下午三点左右回到学校,途径校训,我看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十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唤人前行。

 

       如同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在生态修复后的欣欣向荣、万物蓬勃竞发的昂扬之景一样,学子心中的生态学种子也定会在未来开出绚丽之花。学子们要将个人所学与祖国和人民联系起来,发扬生态文明精神,为生态学的发展与应用做出贡献。争做有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的新时代生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