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不忘教师使命,一路披荆斩棘——生命科学学院东校园生物化学第二党支部
东校园生物化学第二党支部建设基本情况
自2018年11月起,生科院东校园生物化学支部拆分为第一支部和第二支部,东校园生物化学第二党支部党员人数现有14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博士后6人,技术支撑人员2人,博士占比86%,平均年龄34岁,包括70后1人,80及85后10人,90后3人。支部书记黄军就教授担任支部总体规划及安排;组织委员黄燕副教授负责安排组织生活,党务系统支部管理,兼学生党务辅导员;宣传委员时光讲师宣传党日活动、收缴党费,兼学生党务辅导员。
东校园生物化学第二党支部委员
支部积极发展入党积极分子,于2019年11月12日召开支部大会,三位同志由预备党员转正,包括“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刘峰副教授,科研助理郑枚琳和博士后张曦亚,突破了多年学院发展教职工入党人数少的瓶颈。
2019年11月,刘峰、郑枚琳和张曦亚同志入党转正
东校园生物化学第二党支部的特点和建设目标
除了新入党的同志,支部大部分党员党龄超过10年(10/14),支部年龄最大的44岁,最小的28岁,正是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而在专业方面主要从事衰老和免疫生物学的教学科研和技术支撑,因此支部的党建围绕立足于本职工作,务实推进教学科研展开。
围绕建设目标,支部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规范组织生活,认真贯彻执行“三会一课”制度。
东校园生物化学第二党支部定期举行午餐会、专题学习、户外活动等多形式形式多样的组织生活和党日活动,全部加入学习强国平台,坚持日常学习,主题教育期间加强了专题党课,纪念烈士党日活动和志愿者服务。
东校园生物化学第二党支部日常贯彻“三会一课”制度
东校园生物化学第二党支部主题教育落实情况
2.密切联系学生,找问题,抓落实
东校园生物化学第二党支部的特点是年轻人多,年青教师从学生到工作的过程中面临着心态的转变,也更容易理解学生。支部委员黄燕同志和时光同志分别对接了两个学生党支部,通过定期参加组织生活及时发现情况并反馈学院,在学术和心理方面给予疏导。金寿恒同志担任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科研系列兼职辅导员,承担了部分研究生党建和学业辅导以及高关怀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等方面的工作。
金寿恒同志辅导员工作
3.科研“传帮带”,孵化青年人才
东校园生物化学第二党支部对接情况以衰老生物学、炎症免疫、基因编辑等为特色研究方向,2019年以来支部党员以第一或通讯发表SCI论文34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分的论文9篇,平均影响因子超过7分。新增主持省级和国家级项目10项,经费总额347万,新增青年教师培育项目3项。多项成果推动了我国衰老,免疫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向健康医学等领域的辐射。
赵院长2019年以来获国自然面上项目,在高水平杂志Molecular Cell, 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 Nucleic Acids Research, Cancer Immunology Research等发表论文9篇,揭示了METTL3和m6A修饰的RNA参与HR介导的DNA双链修复的过程,获BioArt公众号推荐。指导团队博士后陈艳莲发现小分子化合物C1632诱发T细胞免疫杀灭癌细胞及抑制癌细胞生长“一箭双雕”的双重功效。支部书记黄军就教授为中山大学双一流建设“细胞基因编辑研究和应用”方向的团队负责人和生命科学学院基因编辑动物平台负责人。2019年率先建立了系统评估单碱基编辑器靶向效率的EndoV-Seq技术,被Science等杂志引用;建立了国际上首个基因编辑地中海贫血食蟹猴模型;筛选获得双AAV高效介导拆分单碱基编辑器递送体内编辑的系统等。2019年至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ucleic Acids Research、Protein Cell、Stem Cells等高水平科学期刊发表论文14篇,获得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
时光讲师长期探究胚胎干细胞干性维持机制,以及肿瘤细胞的端粒染色体的表观遗传维持机制,主持省自然面上项目,以第一或共一作者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 和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篇。刘峰副教授获得广东省杰出青年人才资助和国自然面上项目,在杂志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发表论文。黄燕副教授获得国自然面上项目,在杂志Nucleic Acids Research、Aging上发表论文。金寿恒副教授致力于细胞自噬的多层次调控以及细胞自噬与天然免疫交互反应机制研究,自2019年转聘以来,获国自然面上项目,以共一或共通讯发表多篇SCI论文,包括3篇Autophagy、Cell Reports、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博士后王乾亮获国家级项目2项,发表论文计算生物学1区论文2篇。博士后陈柏洪在1区Top杂志Protein Cell上发表论文。博士后周伶俐获博士后面上项目和中山大学青年教师培育项目资助。博士后陈艳莲获国自然青年基金、博士后面上项目和中山大学青年教师培育项目资助。博士后焦义仁入站仅一年也获得中山大学青年教师培育项目资助。郑枚琳同志,持有广东省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培训证书、特种设备证和安全管理人员证,负责生科院动物房日常管理工作。钟晓琴同志,负责松阳洲教授团队采购、财务、细胞实验技术等日常管理事务,并参与课题组多个科研项目。
针对支部的专业特点,青年党员和群众提出基金或文章撰写修改困难,支部有经验的教授们利用微信、QQ等在线工具和专题组织生活会,以科研“传帮带”的形式专门分享基金指南解读、讨论基金申请和文章修改技巧,将工作经验从75后传承到80后和85后青年科研人员,助力青年人才的快速成长。
80后,85后党员代表黄军就教授和金寿恒副教授
4.推动课程和参与教材建设
围绕学校“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十二字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启动了教研室的建设。刘峰副教授担任生物化学系副主任和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与时光讲师等合作讲授必修课《生物化学1》,并启动打造数字课程。赵院长主讲必修课《细胞生物学》、选修课《衰老生物学》,黄军就教授担任《遗传学实验》的负责人,与黄燕副教授、时光讲师等建设遗传学实验课程。黄燕副教授和时光讲师合作撰写陈晔光院士主编的第三版《分子细胞生物学》的《细胞衰老》章节,参与建设《生命伦理学》慕课,以培养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伦理观。金寿恒副教授参与科学出版社第三版《自噬-生物学与疾病》以及Springer-Nature出版的《Autophagy regulation of innate immunity》两本自噬专著的编写。主要讲授专业选修课《细胞生物学前沿》和《细胞信号转导》。
遗传学实验样本教学准备,遗传学实验考试现场黄军就教授和黄燕副教授联合评分,刘峰副教授上生化课现场,黄燕副教授参与录制慕课
5.找痛点难点,精准服务院校
过去生科院场地紧张,实验室分布于南校区和大学城两块场地,长期造成了学术交流不通畅,行政事务不方便等弊端,为集中办学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学院师生和建设生物学、生态学两个“双一流”学科,生科院新楼群建设在得到教育部批复和学校的整体规划后于2020年4月正式动工。支部书记黄军就教授自担任学院副院长以来,统筹落实了南校老楼的拆迁和新大楼的建设,使生科院的基建得到大幅度改善。
新大楼效果图
刘峰副教授任生命科学学院分工会青工委员,于2019年9月成功主办“第四届中山大学青工论坛”,此前青工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三届。论坛以学术交流为切入点,受邀嘉宾以讲座形式介绍自己的科研经历、最新成果、人生感悟等内容,旨在加强中山大学各分工会新入职教工间的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促进学科交叉,也为本科生与研究生搭建了解学科前沿并与演讲嘉宾近距离交流的平台。此外,支部委员和其他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积极调查调研,梳理了一系列关于学科学院建设的卡脖子问题并反馈学院领导。
刘峰副教授主持第四届中山大学青工论坛
展望
2019年底,支部书记黄军就教授以红岩精神为主题给支部党员回顾了共产党员不畏艰险的奋斗历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活动还萦绕在党员们心中。回顾每个人的教学科研心路,首先兴趣是第一动力,我支部党员将继续心怀探索生命科学未知领域的“初心”,牢记为国家科技振兴和健康事业的需求不懈奋斗的“使命”,继续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一路披荆斩棘,克服重重困难,在教学和科研上继往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