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加强团结 激发活力 共同发展——生命科学学院南校园生物化学党支部
党支部建设基本情况
南校园生物化学党支部人员总数为1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实验技术系列老师1人,专职科研和博士后11人。其中,支部40岁以下党员占比87.5%。支部的特点是:年轻化、流动性大、成员间的专业方向差异较大。支部书记苏应娟教授全面负责党支部工作;宣传委员李莲副教授负责支部会议记录、党务系统中会议记录的上传及党日活动;组织委员朱玲燕老师负责收缴党费及安排组织生活。

南校园生物化学党支部委员
南校园生物化学党支部建设目标
针对支部年轻化、专业方向不同的特点,南校园生物化学党支部围绕团结展开工作。以支部为核心,把党员团结在一起,抓支部建设,激发支部的活力,让年轻党员有担当、能担当,谋求支部的共同发展。
南校园生物化学党支部的建设目标:
1. 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提高政治站位意识;
2. 发挥青年党员的积极性,鼓励创优争先;
3. 开展多种形式的党日活动,锤炼党性修养;
4. 加强党建交流,提升支部的凝聚力;
围绕工作目标,支部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南校园生物化学党支部以加强团结为核心,激发支部成员特别是青年党员的活力,达到促进支部共同发展的目的。
一、加强支部建设,按时开展组织生活
按期开展组织生活,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和指示,落实学校和学院要求开展的各类组织生活专题,包括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等。同时,支部书记和支委也努力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积极参加学院和学校党委以及广东省委组织的各类专题培训。支部成员也积极参与学院和学校的建设。支部所提5条建议被学校职能部门采纳,支部协助完成了学院基层党建的调研工作。支委积极指导支部党员入住“学习强国”,支部成员学习热情较高。支部协助学院领导完成了“发展高知群体党员”问题的调查研究报告。支部成员都能按时缴纳党费,积极参与组织生活。

图:支委李莲同志参加古田党性教育培训

图:支部书记苏应娟同志参加学校“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党课
二、开展多种活动,助青年党员一臂之力
为帮助青年党员更好地了解学校的人才政策,支部邀请了学校人才发展办公室杨晓萌主任上党课,详细讲解学校引进人才的政策和要求,并通过交流互动解疑答惑。安排刘黎老师担任两个学生支部的党务辅导员,了解学生支部的组织生活情况,起到了连接学院党委与学生支部的桥梁作用。鼓励青年党员践行两学一做,将专业建设融入党建,用专业知识为人民群众服务。安排青年党员到中学做《新药开发与中草药现代化》的科普报告,介绍了中药现代化的历程,弘扬了祖国传统的中药学。派青年党员参加学校红色诗文朗读比赛现场观摩学习,获取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组织支部成员赴孙中山故居考察和调研,并重温了入党誓词。还组织支部成员参观“赤心追梦铸魂丹霞—彭华同志先进事迹图片展”、参观学习“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网上展馆。对每次的活动,支部都会进行认真的总结和反思,积极开展党建投稿。通过这些活动,青年党员的思想意识、政治觉悟均有所提升。

图:刘黎同志参加学生支部的活动

图:人才发展办公室杨晓萌主任上党课

图:参观彭华同志事迹展

图:青年党员做科普讲座
三、加强党建互动,激发支部活力
南校园生物化学党支部积极与学院其他党支部开展交流,加强党建互动。目前,已与实验中心党支部、南校园动物学党支部、东校园生物化学党支部、生物工程中心党支部、微观生态学党支部联合开展活动。活动包括:开展户外实践活动以及参观中大圣禾灵芝产业科技园、参观农民运动讲习所、赴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开展科普讲座、到黄花岗缅怀革命先烈、举办“科学研究技能特训营”活动、赴深圳两所中学举办科普讲座、清理南校园竹园中的入侵藤本植物。这些活动不仅使青年党员经历了深刻的党性教育和思想洗礼,也为他们的交流提供了机会,进一步激发了支部的活力。
图: 举办“科学研究技能特训营”的活动

图:参观农民运动讲习所

图:赴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开展科普讲座
图:三支部联合参观中山大学生物技术基地

图:青年党员在清理竹园里的入侵植物
支部建设期间取得的成效:
青年党员成长迅速:
刘黎获评2020年生命科学学院优秀党员。
青年党员的科研工作硕果累累:
支部的青年党员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潜心科研工作,已取得较为突出的成绩。他们大部分都主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有的获得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也有的获得中山大学青年教师培育项目的资助,发表了高水平的研究论文。
吴艳 副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Hepatology、Hepatology、Autophagy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以第四完成人于201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和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5年获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

吴艳 副教授
刘黎 讲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在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National Science Review、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BMC genomic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

刘黎 讲师
宋玉龙 特聘副研究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及中山大学青年教师培育项目各一项。以第一作者及共同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篇:Genome Research(2020,IF:11.093),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2020,IF:11.98)及Genome Research(2018,IF:11.093)。

宋玉龙特聘副研究员
房保柱 特聘副研究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各一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以第一作者及共同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刊物发表论文16篇,参与发表论文30余篇,被引用次数267,H指数9。

房保柱 特聘副研究员
谢章彰 博士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在Bioresource Technology、Journal ofBiotechnology、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

谢章彰 博士后
陈涛 博士后,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在Molecular Plant、Plant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等期刊上发表论文。

陈涛 博士后
谭莎 博士后,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一项,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The ISME Journal发表论文一篇。

谭莎 博士后
曾璇 博士后,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教师培育项目)、广东省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重点项目各1项,以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篇,合著论文13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

曾璇 博士后
杨文兵 博士后,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杂志发表论文一篇,获取国家发明专利1项。

杨文兵 博士后
伍梦芝 博士后,以第一作者在Cell death and Disease上发表论文,以第二作者在Oncotarget上发表论文。

伍梦芝 博士后
此外,支部的其他成员在教学科研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苏应娟同志连续两次获得全国高校生命科学类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以独立获奖人,获中山大学第八届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60多篇。获评生命科学学院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党员。
在未来的工作中,生命科学学院南校园生物化学党支部将继续加强支部建设,引导全体党员坚定目标,不忘初心;进一步增强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创新求发展,激发支部的活力,助力支部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