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前行——访陆辉师兄
探索中前行
——访陆辉师兄
广州十六小队
04政务学院黄丹
陆辉师兄简历:中山大学81届生科院毕业。后留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1988年研究生毕业。1992年,通过CANTEST考试赴加拿大留学,攻读中国——加拿大人才开发项目的国际项目管理专业。现任汉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师兄印象:清瘦,典型的南方男人。方框眼镜,略带几分儒雅。纯色T恤,笔挺西裤,干净清爽。性格开朗,言谈间嘴角时时带笑。
一校园点滴回顾
回顾当年校园青葱岁月,师兄不胜感慨。在中大的七年,收获良多——学会了做学问,也渐渐学会做人。在同窗间结下了深厚真挚的友谊,也遇见了相伴一生的眷侣。七年在中大的校园生活,师兄说那是快乐的求学七年。在那不像今日繁杂的社会里,人的心境是平和而容易满足的。也许物质上没有今天的学子们所拥有的丰富,但是却不觉得条件艰苦。师兄说自己家中有五兄妹,当年自己求学时家里要供养三兄弟同时上学,生活比较拮据,但是因为自己每月能拿17元的奖学金,温饱已足,还能偶添书册,便已满足,亦不觉苦。
谈起大学的学习,师兄认为自己是学习工作两不误的人,也许自己不是最优秀的学生,但是是一个懂得方法的人。言谈间说起一个小小的插曲。大学期间师兄有一门专业课细胞生物学,书如砖厚。当时师兄课时繁多,又因这门课安排在人困肚饥之时,虽想认真攻读,心有余而力不足。大考将近,书仍油墨飘香。师兄苦读笔记三天,居然读通读透,考出全班第二的优异成绩。这件事情令师兄领悟到:“人在很多时候并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惊人的潜力常常会在巨大的压力下爆发,关键在于你有没有行动。”
说起社团,师兄说自己自大学开始便一直担任班长,在大三时还创建了带有文学色彩的绿园学社,担任秘书长。因为师兄喜爱画画,又有书法的天分,所以社团里的黑板报一由他负责。谈到参与社团最大的收获,师兄认为是锻炼了与人沟通的才能。“知道他们想要的是什么,知道他们想听的是什么”。
大学毕业后师兄继续在本校攻读硕士学位,担任生物系研究生会主席,并在学校研究生创立的信息开发中心担任负责人。师兄戏称当时的自己是校园里的“学生贵族”。在学习和继续社团工作的同时,师兄开始真正的社会实践。他首先是开始推广彩印,小试身手。后来因为偶然的机遇在“太平洋影音公司”淘到一批低价磁带,2.5元进,3.5元出,销路不错,算是挖到了第一桶“小小的金”。
说起最深刻的印象,师兄说还是读研时的“卖衣事件”。说起来还是一个意外的收获。当时校园内为了维持校内整洁不许商贩在校道售物。师生购物,多有不便。一日师兄外出买衣,见到类似今日 “bus shopping ”的流动车摊,衣物物廉价美,遂生商机。先打好校内售物渠道,后与厂家协商。师兄还特意请来擅长书法的挚友,让书法家一起去洽谈并现场书写字体美丽的合同,顿时赢得厂家不少好感和信任。聘来在校学生,一律身穿整洁统一的工作服。精心做了筹划,带着满满的期待。不料售衣第一天,首战告败,仅售一件。师兄总结经验,调整定价策略,次日重新于梁球锯堂开张。他打出“广州服装厂出厂价大酬宾”的大字招牌,果然有效,销量大增,单是白衬衣就创下日销四箱的记录。师兄回忆往事,面带微笑,意气风发,仿佛一切犹历历在目。师兄说自己现在仍留着当年用赚来的钱奖励自己的一件皮夹克作为留念。他又笑叹当年自己“理想主义”,并没有意识到“财富魅力”,自己在“十多年后才走上从商道路。”
二留学加拿大
师兄说他那个年代的毕业生的最好流向,无外乎企事业单位。师兄毕业后先分配到当时的“广东十大企业”——珠江啤酒。后来又到了政府单位工作。几年后,机遇难得,师兄决定出国留学。
师兄参加的是中国经贸部与加拿大国际发展署人才联合培训国际项目,项目的目的是培养”key person”,作为两国文化和贸易的沟通桥梁。首先必须通过CANTEST的英语考核。CANTEST性质类似今天的托福和雅思,是出国留学的一个门槛。师兄形容这次考核面试是波澜起伏,但是有惊无险。自己能够通过是靠七分勇气,三分运气。说靠勇气是因为许多本来胸有成竹的人在三个考官面前就怯场,未战先败:说靠运气是因为考官问到师兄事先略有准备的话题——南方人与北方人的差异。师兄略一思考,就从长相,性格,饮食等方面的差异从容细细答来。结果面试在考官的笑声中顺利通过.
加拿大官方非常重视这次培训,对于每个学员都从生活,从学业给予悉心的照料。规定每个学员都必须参与”HOME STAY”的培训项目。所谓的”HOME STAY”是指让每个学员和一个加拿大家庭住在一起一个月,目的是让学员尽快了解西方的文化差异。师兄所居住的家庭是一个三口之家——四十开外的夫妇和一个快要成年的女儿.师兄说他有温暖的家的感觉,觉得自己就是他家的大儿子.许多中国人都觉得西方人情淡薄,师兄却觉得“文化有差异,人的本性没有差异.重要的是用真诚打动真诚.”他做到了,他很快地融合在这个家庭,适应了西方的生活。在项目结束的时候,他们全家人都不舍得他搬走,甚至出面要求校方通融让他继续留驻,并给予师兄极大的饮食住宿的优惠。当然这其中更无价的是情感上的关注。几年后,这个喜欢中国文化的加拿大家庭来到中国和师兄一家度过一个难忘的“中国年”。这让师兄对人与人的沟通交流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师兄还谈了许多对西方人的认识。他觉得西方人简单直率,喜欢“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心情写在脸上”,效率很高,很轻松。虽然他们“亲兄弟,明算帐”的方式让许多中国人觉得不近情理. 也许是不同的文化潜规则铸就不同文化的人.西方人从小就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培养他们强烈的责任心.师兄说在加拿大孩子到了十几岁就要打零工支付自己的学费.他们鼓励孩子创新,呵护孩子的异想天开.注重自信心的培养,不轻易说否定词,孩子的每一次进步都会给予口头的赞美.师兄是这样评价的“正向的鼓励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变的轻松,没有负担和压力.”学分制度让孩子拥有更多的选择的权利,让他们选择自己想要的,适合自己发展的,开心地学习并从中得到快乐.
师兄认为留学给与他一笔宝贵的财富.其中最重要的不是所学的知识,而是西方那些好的方法,态度,思想.让他明白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人员,要学会包容,激励,择才优用而不苛求.这对师兄以后的事业生涯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回国创业
作为早期的海归人员,师兄谈了自己海归的感悟.每一个海归人员回国创业,都需要经历一个再学习的过程。出国适应文化差异需要三个月,回国适应则至少需要半年以上.之所以要适应,是因为国内与国外在文化背景上有太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如果不适应,那创业的第一步就很难落实。
师兄与中大校友携手共同创建了汉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Hancrown Biotechnology Limited)。师兄是这样解释公司名字的含义的“汉,中国;坤,乾坤”。大气宏博,一片爱国赤诚之心.这正体现着公司的企业理念“科技兴国,以人为本”。谈到企业人才的招聘,师兄说他们看的先是诚信,再是能力。也许是对母校的眷恋,公司有许多中大毕业的优秀人才. 公司现在科研开发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拥有同行业最多的专利技术并日渐快速发展。
谈到未来的奋斗目标,师兄笑了,嘴角荡出满满的笑意,“我们现在正在与中山大学和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中心合作,着力发展海洋水产病害控制系列产品研发项目。我们将努力争取在近几年里,把公司建设成为这个领域‘研发’和‘产业’并举的全国一流的公司。”
从求学,考研,工作,留学,创业,一路走来,师兄一直都在探索属于自己的道路,探求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在探索中思考,在探索中前行。
祝福师兄和他们的公司,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