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方能头顶光环——访生科院94级文方德校友

发布人:内容管理员

脚踏实地方能头顶光环

 

文章类别:      所属队伍:2010生科院珠海队       更新日期:2010-8-2     浏览次数:39

(转自立白杯2010寻访中大校友足迹网站     http://xunfang.sysu.edu.cn/index.aspx

——访生科院94级文方德校友

 

文方德:现任珠海市园艺研究所副所长及研究员,主要负责科技研发、生产管理和技术推广工作。1985年7月毕业于西南林学院(云南昆明)林业系经济林专业,随后在该学院林业系植物生理教研室担任了6年助教,期间曾参加讲师团先后在云南省宁蒗县农职业学校和丽江地区农校支教。1991年考入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院,1994年研究生毕业后继续在中山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于1997年获得了该学位。1997年—1999年间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得博士后学位。毕业后即进入珠海市园艺研究所工作,1999年11月取得副研究员任职资格,2006年4月担任副所长职务,2006年12月取得研究员任职资格。先后主持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和省、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3项,作为主要技术人员,参加国家、省、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8项。经有关部门鉴定或验收,取得科技成果6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5项、技术发明专利授权1项,出版学术专著一册,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园艺研究,一个对我们生科学子来讲亲切而又带着些许神秘色彩的领域。炎炎夏日下,我们怀着好奇而又忐忑的心情来到了珠海市园艺研究所,没有想象中高大雄伟的建筑,只有一望无际的温室,阳光下的红掌开得异乎地热烈,缤纷的植物世界让我们忍不住驻足深呼吸。这样宏伟的杰作饱含了我们94级文方德师兄多少的汗水呢?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个人的际遇好像被历史主宰着。就像师兄所说,“一个人啊,一生当中关键的时候就那么一步或者两步路,它决定了你的人生方向或者让你的人生有重大改变。”读大学对于师兄来讲无疑是人生中一大转折点,这步选择让他走上了不一样的人生旅途,曾经的同窗依然过着农民的淳朴生活,而他却慢慢地进入科学的殿堂。也就是在大学里师兄遇到了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引导者,他是65年从中大毕业,教他植物生理的老师。受到这位老师的耳濡目染后,师兄便开始憧憬中大。毕业后虽在校教了6年的书后,也许是不安于现状的上进,抑或是受某种情结的牵引,师兄毅然决定要考上中大的研究生。由于英语成绩不理想第一年未能实现进入中大的愿望,但他并没因此而放弃,第二次考后终于如愿以偿地踏进了中大校园,途中虽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但师兄感觉冥冥中好像注定了他跟中大的缘分,所以荆棘之处依然坚持下来了。

 师兄在研究生和博士生阶段都是跟随导师傅家瑞教授,回忆起当年的恩师,师兄的感念之情溢于言表。被问到对导师的印象时,师兄说道:“导师,是一辈子也忘不了的,他非常和蔼可亲,学术方面有独特思考,对学生要求没那么严,让学生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傅家瑞教授给了他们很多思考探究的空间,所以师兄在中大读研期间做了很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让他在科研方面收获很大。

那时的实验设备条件很不好,做实验也很辛苦。师兄给我们讲起了当年发生在实验室里的一个“鬼故事”,他至今都记忆犹新。一天晚上师兄跟他的一个师弟在实验室做实验,做到晚上九十点时,周围都静悄悄的了,这时听到了很诡异的笑声,他们当时吓得立马跑回宿舍去了。过了两三天后他们才发现,原来是实验室一个五十年代的旧冰箱出了点小故障,发出了这种阴森的声音。师兄又说道,“我在中大的六年全是洗冷水的,不管春夏秋冬。”他并不是想锻炼体质,而是受当时住宿条件的限制。现在的我们是无法理解六年近一千个冬日,是怎样在冷水的淋浴下抵御寒冷的。不管环境多么恶劣,对科研的坚定让他们克服了各种困难。除了做实验外,其他的时间师兄便用来泡图书馆,看了很多书籍杂志。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本叫《大自然探索》的杂志,其中一篇叫“生命的密码”的文章,用科普的角度讲述了生命一生的变化过程,让师兄对生命科学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使他完成了从不重视科学到热爱科学的蜕变。

研究生毕业后,师兄选择在中大读博继续深造。因为读博时课程很少了,师兄便开始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作为当年生科院研究生会的副主席,他曾组织生科院的研究生进行桥牌培训,然后与另外三名同学组队参加桥牌比赛,获得了广东省桥牌高校冠军。师兄还是研究生学刊理科版的主编,由于当年研究生要将写的论文拿到外面去发表比较困难,所以研究生院便通过发行研究生学刊来给大家提供一个练兵的平台。它也是全国公开发表,有刊号的。这样便让研究生们了解论文是怎样写成的,也让他们在完成自己的论文时,通过公开发表而产生一种成就感。通过这些社会活动,师兄的领导能力和文字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也给他之后的工作和事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成功,从来都不是偶然的。

母校情结,萦结于心头,一生一世挥之不去……谈论起母校时,仿佛看到师兄跨越了二十年的时空间隙,回到了曾走在康乐园幽幽小路上的学子。南校校园中小礼堂一隅至今让师兄难以忘怀,他告诉我们小礼堂前面的校训就是在他求学期间竖起来的。那时每天去上课或是做实验都要经过那里,喜欢小礼堂建筑风格的独特,后来还发现在其北面有孙中山题的字“要立志做大事,不立志做大官”,这简单的一句话却给师兄的人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个大学的灵魂不在于建筑、而在于大师,重在有卓越思想的碰撞。64年从中大毕业的曾宪梓做过的三次报告,师兄现在依然记得很清晰。“他说的让我影响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不管你做什么,做生意也好,当官也好,做人的根本就是要诚实。他说,我的金利来之所以能发展起来,最根本的就是诚实,不光是我,我要求我的员工都是一定要诚实、诚恳。否则你的生意、你的事业是做不大的。哪怕你不靠诚实,短时间内取得了一定的收益,但是这样时间是不长的。”事业有成的曾宪梓来用自己的经验来给当年的师兄他们进行言传身教,产生了直接而猛烈心灵冲击。师兄说,“受了他的影响,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做个诚实的人。”

接着他又跟我们分享了曾宪梓报告中的一段,“他说我的一切,是共产党给我的,那时他家里非常穷,家里小孩读不起书,是共产党减免了我的学费让我上学,最后他考上了中山大学生物系,他说不管在哪里,不管干什么,他始终没有忘记他是个中国人,是中山大学的毕业生,赚了钱,他要更多的把钱拿来回报社会。”这种精神将薪火相传、永不熄灭,凝聚成一股力量,推动着中大每一位莘莘学子。师兄在工作之余与有关高等院校联合,协助培养硕士研究生3人,用他的实际行动回报了社会。

走向成功的路上,没有人会是一帆风顺的。师兄也曾遇到了很多困难,刚开始工作时,也要从基层做起,做各种事情。就像师兄所说的我们一定要培养抗压能力、忍受挫折的能力,面对困难时就想办法解决它,不要太钻牛角尖。这也是他对现在大学生的期望。

离开大学十余载,师兄依然很关心现在大学的建设。他感慨道,“中国的科学不落后,但科技落后。”希望大学不要太注重学校排名,要利用优秀的师资力量培养好学生。“而作为一名大学生,”他说,“你们一定要兴趣广泛、多方了解,多尝试,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然后围绕自己的兴趣点,不断规划未来,道路会越来越清晰的。”这些发自肺腑的教诲我们一定会铭记在心的。

 

采访回来的路上,感觉沉甸甸的。人啊,谁使他们的命运如此?塑造的力量来自何方?如果有人说,很多的人生是由命运之手操弄出来的作品的话,那我相信文方德师兄的人生是脚踏实地地走出来的。

             

                                           (作者 陈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