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建设党支部传帮带 践行立德树人——生命科学学院东校园生物化学第一党支部
东校园生物化学第一党支部建设基本情况
东校园生物化学第一党支部党员人数16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人、专职科研和博士后8人,博士占比100%,高级职称占比50%。支部书记元少春教授担任支部事务总体规划及安排;组织委员梁普平副教授负责收缴党费及安排组织生活;宣传委员刘海英副教授负责会议记录、学生党务辅导员、支部宣传活动及党日活动。

东校园生物化学第一党支部建设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秉承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本支部的建设理念为:以党支部为核心,加强支部党员的政治意识,提高支部党员的业务素质,致力于学院的发展,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
围绕建设目标,支部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丰富组织生活,加强政治素养,贯彻立德树人思想
学习历史、铭记历史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但是也不乏内忧外患的苦难史。为了缅怀历史,我们支部组织参观了辛亥革命纪念馆,回顾了新中国建立前夕中国人民战乱频繁、山河破碎的深重苦难。为了民族的复兴,革命党人,他们前赴后继、勇往直前,顽强地探索着救亡图存的道路,为我们谱写了一段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乐章。当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正是国家快速发展的新时机。党和人民更需要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为了增加教师党员对我们学校的了解,更加深刻的认识作为人民教师的使命,我们支部组织参观了中山大学校史馆。深入学习了学校当前的奋斗目标,致力于迈进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到“五个融合”,培养出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全体党员感触颇深,都表示要向中山大学杰出的前辈们学习,做好本职工作,以振兴民族为己任,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2.提高业务素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本支部在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高等学校的使命“立德树人”展开,以张雁教授为代表的党员同志们在教学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张雁教授带领的教学团队建立了生物类专业新生素养课程体系,首次提出了生物学创新性人才培养的“MINE”理念,即要让学生有使命感(Mission)、创新力(Innovation)、见解力(Notion),并愿为实现目标而奋斗(Endeavor),并构建了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宗旨的新生素养课程体系,形成了生物类专业新生的教育范式。此项成果获得2019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张雁教授作为第二负责人带领的生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团队提倡整合教学资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网络和协同育人平台,并以立体化教学媒介为支撑,建立“一体两翼”的生物学野外实践教学新模式。此项成果获得2018年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此外,张雁教授还培养了本支部的青年教师刘海英,指导她参与各类教学比赛,并获得了“全国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和“中山大学青年教师授课大赛优胜奖”。
3.服务于社会育人工作

服务社会、回馈社会,做好科学知识普及是高等学校的职责之一。东校生化第一党支部也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在一年一度的高中生夏令营中,我们支部的党员同志为营员带来了精彩的科普实验“DNA的提取和基因的检测”,深得夏令营营员的喜爱。此外,支部组织了南校区幼儿园的科普实验“手细菌的培养”。通过有趣的实验对幼儿进行教育以及科学启蒙。
部分党员工作业绩

张雁 教授
教学方面
所获教学奖项包括:
1、2019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2、2018年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1)基于“一体两翼”的生物学野外实践教学创新模式(排名第二)
(2)理科基础科学拔尖人才培养的“逸仙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排名第三)
3、2020年获得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优秀导师奖
4、2019年全国生命科学微课比赛一等奖
5、2019年生物学教学研究期刊的优秀论文奖
7、指导学生的学科竞赛
2019年,指导本科生参加全国第三届生命科学竞赛比赛,获得二等奖。
2018年,指导本科生参加全国第二届生命科学竞赛比赛,获得一等奖。
2016年,指导本科生队伍队伍参加“挑战杯”比赛,并获得中山大学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一等奖。
2015年,iGEM队伍的指导教官之一,在国际比赛中获得了金奖。
科研方面
近五年来,聚焦肿瘤微环境对肿瘤细胞重编程的调控机制,以及利用非抗体结合蛋白分选临床级干细胞的技术研发。近五年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6项,已在Biomaterials,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CDDis, Stem Cell Research and Therap, Acta Biomaterialia, Stem cells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彭宣宪 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细胞生物学会资深理事。曾任教育部科技委生命科学学部学部委员,中国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学会海洋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及染色体基因组和蛋白质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细胞生物学会理事长。
1987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先后担任南昌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厦门大学生物学系主任、生命科学学院首任院长;先后为加拿大McGill大学访问学者和博士后以及日本京都大学研究生院和美国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访问教授。
主要从事细菌抗生素耐药与防治的研究。认为代谢状态决定功能状态,发现了病原菌耐药代谢组/血清抗性组和宿主抗感染代谢组,提出了重编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的新概念,创建了通过代谢组重编逆转细菌耐药性/血清抗性和重建宿主抗病原菌感染能力以控制耐药菌感染的低抗和无抗新策略。国际权威专家在Cell Metabolism发表专门述评,认为基于我们的成果,可望创建一条通过代谢调节利用现有抗生素控制细菌耐药的新途径。先后主持国家“973”课题、“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等科研项目。以第一完成者获得省部级科技奖7项,其中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8件,美国授权发明专利1件。 以通讯作者在Cell Metabolism、Proc Natl Acad Sci USA和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内外期刊发表240余篇。
元少春 教授,支部书记,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万人计划,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项目入选者。
主要开展免疫进化研究,发现脊椎动物祖先天然免疫基因“大爆炸”的现象,并证实V(D)J重排机制起源于原始的ProtoRAG转座子。近年来,研究主要集中在天然免疫抗病毒新机制的发现上,先后发现了ZNFX1,DDX23等进化上高度保守的病毒RNA受体。以第一/共一/共通讯作者在Cell, Nat Cell Biol, Nat Commun, PNAS, Cell Res, Sci Signal, J Immunol等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相关研究成果入选2010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及2016年度“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以第二完成人获2018年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以第三完成人获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评2019年度中山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2020年度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优秀党员。

2016 年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 2018年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梁普平 副教授 组织委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广东省特支计划本土创新团队项目子课题各一项。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Small Methods, Advanced Science, Genome Biology, Protein & Cell, Cell Discovery, Science Bulletin,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Cell Biology and Toxicology等SCI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ESI高引论文3篇。文章总引用次数超过1500次。获评2019年度中山大学优秀党员。
刘海英 副教授 宣传委员
围绕端粒与端粒酶开展衰老与癌症相关的研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 Hepatology, Neoplasia等杂志发表SCI论文7篇,其中两篇影响因子大于10,另外发表贡献作者论文10余篇。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资助。教学方面,先后获得2017年中山大学青年教师授课大赛优胜奖,2018年全国高校生命科学类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作为教学团队成员之一获得2017年中山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8年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获评2020年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优秀党务工作者。


